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长,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多媒体内容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CAAI/CIE/CCF/IET Fellow。
01
02
03
04
05
06
今天AI取得的成功基本上都是封闭环境中的成功,其中的机器学习有许多假设条件,比如针对数据的独立同分布假设,以及数据分布恒定假设等。我们通常要假定样本类别恒定,测试数据的类别是与训练数据的类别一致,不会出现训练时没有遇到的类别。此外,样本属性也是恒定的,在测试时也要求属性特征完备。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碰到所谓的开放动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一切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未来的AI必须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或者说要求AI的鲁棒性要强。
比如,在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领域,在实验室的封闭环境下,无论采集多少训练样本都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因为现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这样在自动驾驶的过程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以前没有见到的特殊情况,尤其是越是突发事件,越是很少出现的场景,这就对AI系统的自适应性或鲁棒性提出极大的挑战。因此,未来AI的发展必须能应对“开放环境”的问题,即如何在一个开放环境下通过机器学习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此外,现有AI技术依赖大量的高质量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来充分学习模型的参数。在系统初始建模阶段,由于数据充分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然而,在投入使用一段时期后,在线数据内容的更新,就会产生系统性能上的偏差,严重时直接导致系统下线。在训练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一些规模巨大的深度神经网络也容易出现过拟合,使得在新数据上的测试性能远低于之前测试数据上的性能。同时,在特定数据集上测试性能良好的深度神经网络,很容易被添加少量随机噪声的“对抗”样本欺骗,从而导致系统很容易出现高可信度的错误判断。因此,发展鲁棒性、可扩展性强的智能学习系统必定会成为下一代AI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以上未来AI系统发展的六种形态以及各自的发展趋势来看,下一步的研究需要系统、全面地借鉴人类的认知机理,不仅是神经系统的特性,还有认知系统(包括知识表示、更新、推理等),发展更加具有生物合理性,以及更灵活、更可信可靠的AI系统。唯有如此,未来AI系统才能够实现“不仅勤奋而且更聪明更有智慧”的理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