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中国私有云厂商现状:编故事不好使了,需要稳一点再稳一点

发布时间:6-25 8:25:40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放在“专注”,或者说看起来专注搞私有云(或者是混合云、政企云)的厂商上,看看浪潮云、紫光云、华云、UCloud、青云、品高云的生存现状。

 

谁站在风口吃红利?谁在挖空心思吹概念?谁又在依靠自研悄悄发育?这些企业活得久的关键是什么?

 

以云的名义,猛切行业

 

在这些云厂商正式登场前,先来聊聊私有云的现状。

 

至少目前来看,没有云玩家旗帜鲜明地打出旗号,站队私有云。普遍范围内,大家更喜欢细分行业,谈行业云或者混合云,或者站在应用角度谈政务云、金融云、医疗云、高端制造云等等。

 

从底层逻辑来看,大部分名目的云是基于混合云的行业云,是私有化部署的、具有行业属性的云。应用领域层面,对于合规、稳定要求高的企业,像政府机构、“国、央”字头的企业,与业务有关的数据就是生命线,主打安全、服务质量、设备利旧等的私有云、政务云、国资云部署也必不可少(国资云这个最搞笑了,以后要不要全国各个条块都要来一个xxx云一统天下?)。

 

对于厂商和应用者而言,概念要好,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生意。

 

你说说,xx云比xx云有何区别,高尚多少?谁能博得眼球,谁就是最厉害的。

 

据IDC发布的《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年的政务专属云市场规模达189.2亿元⼈民币,同⽐增长12.75%。金融云方面,IDC《中国金融云市场(上半年)跟踪》报告中,私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为28.5%。

 

不管如何分,这类所谓的私有云、混合云和行业云的影响力都在增加。尤其在数字化转型、“新基建”、东数西算等推动下,国企、央企等“正规军”上云形势越发迫切,谁都不愿意错过这样的红利期,比如今年5月,又来了一个人民云,也气势汹汹,干劲十足。

 

浪潮云:

说的比做的好

 

有人记得浪潮云的200亿目标吗?

 

不记得没关系,互联网有记忆。年,浪潮云发布“1-2-3-3”战略,其中的“1”即到年实现2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两年过去,浪潮云目前的营收状况,有业内人士估算过一笔,大约为21.5亿元。

 

之所以估算,是因为浪潮云高喊了一年又一年的IPO,也还未实现。今年4月有消息传出,其上市重启。成功与否先不论,毕竟“狼来了”听多了,得再等一等。

 

可以明确的是,不管这次是否上市,背靠浪潮集团大IP,浪潮云不会混得太差。

 

站在深厚的行业资源和积累上,浪潮云在政务云的市场竞争上一直“牵引力”够足。在IDC发布的《融合创新,走出内卷——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研究报告》中,浪潮云以14.3%的市场份额占比,蝉联中国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份额第一位。

 

 

不过,浪潮云不可能只停留在政务领域。一方面现任CEO肖雪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尤为重视,这或许会成为浪潮云涉足行业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自年10月起,持续有新闻爆出浪潮云落标、丢标,据此判断,其政务云“一哥”的位子不会太稳。

 

那么换个圈子、离开了集团IP的积累,浪潮云拿来竞争的技术资本又在哪?更何况,总有人说,浪潮云的政务云不过是“房地产”生意的另一个翻版,跑马圈地为了补贴,希望这不是真的。

 

紫光云:

整合是个槛

 

和浪潮云一般,紫光云也是一枚妥妥的政务云赢家。

 

IDC先后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市场系列报告,紫光云在《年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研究报告》《年中国政务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中稳居三甲。哪怕年才开始投入云服务运营市场,《年中国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研究报告》中,紫光云也进入了前六。

 

 

站在营收的角度看,紫光股份《年上半年报告》显示,紫光云收入3.92 亿元、亏损2822万元。和去年同期的2.26 亿元、5660万元相比,确实有进步。不过到了年底,10.09亿元的营收和-9796万元的利润,多少又有点“赔本赚吆喝”的意思。

 

它的确有强大的技术、企业文化、执行力,但在极短时间内升级与进化,换军(裁员)又换帅(领导层调整)也让紫光云伤筋动骨了。

 

接下来就看整合效果了,整合还是整合,紫光云这个坎如何迈过去

 

经过了年4月大刀阔斧的整合,紫光云主要聚焦在公有云、智慧城市等大项目,以政府关系、重要项目为主。宣传造势上,集中在既有、又有、全都有,新的紫光云3.0实现了“架构统一、无界混合、极简运营、一致体验”,能实现“管理一平台、应用一架构、SDN一张网、安全一策略”,也能提供数据运营体系、应用创新引擎、生态协同套件。

 

华云:

上上上或者下下下

 

华云数据是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做公有云起家,改道私有云、混合云。

 

如今,打着信创云专家的旗号,它很明显瞄准的是风口的红利。成立10多年,华云数据也有了500多项知识产权,同时通过了在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和超融合领域的可信云评估,客群涉及政府金融、国防军工、教育医疗、能源电力等十几个行业。但与头部云厂商竞争的实力不够,它大都靠着某一技术领域优势,如安超OS等提供定制化服务。

 

至于喊了四年的进军千亿超融合市场,目前,华云除了依靠收购美国超融合技术公司Mata进入了Gartner《年全球超融合基础设施软件魔力象限》后,并未见其他大动作。

 

还有一项不得不说的,是IPO。

 

别问,问就是有上市打算,正在走IPO。但距离拟上市消息爆出也已经4年过去了,华云数据的公司性质还是有限责任,并未见其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不过,华云数据已经在全国建立起来了多个控股或参股的公司,从这层意义,它可以为各个行业用户提供综合性的云计算服务了。

 

乐观一点的是,营收还好。年,华云数据的整体业务稳中有升,估算营收为10.14亿元,净利润估算为0.45亿元。但融资方面,自年Pre-IPO的10亿后,华云也没有新的消息流出。

 

不管是做什么,华云数据的态度需要更积极一点,至少得用一些阶段性作为反馈下市场。

 

UCloud:

一路走低

 

号称“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的UCloud,日子过得并没多好。

 

它发布的《 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 年营收 29.08 亿元, 年营收 24.6 亿元; 年亏损 6 亿元, 年亏损 3.43 亿元。各大业务板块中,私有云业务有些拖后腿,受项目周期影响,本期验收的项目较上年同期略有减少。

 

 

与亏损、项目验收减少同期而至的,还有不断下跌的市值。从今年2月到4月,从106亿到75.4亿,UCloud市值跳水。曾经一度达到300亿元、市盈率近两千的风光不再,业绩下滑的恶劣态势、没有持续的盈利模式等,也让越多越多的股东选择减持套现。

 

这么看起来,IPO并不能挡住业绩下跌的“洪流”

 

对腰部云厂商来说,其实很难长期稳持开销、营收,尤其在巨头夹缝里,一不小心就被竞争对手挖走大客户。据IDC统计,仅到这三年间,UCloud的市场份额从4.9%下跌至3.4%,市场排位也下滑出第一梯队。云服务主业遭打压,其他新业务又还未成型,可以预见UCloud的未来还要承受高压。

 

今年4月,UCloud宣布同意首席运营官华琨请辞,时间过去一个多月,还没有新消息。

 

现在只能寄希望,换将能让UCloud离被收购的道路远一点。也许,UCloud被中国移动加持,与中国移动下的咪咕投资海马云或者能讲出另一个故事。不过,最希望的是,U不要贴上“运营商”、“运营商、国企、内耗”的标签,那距离真正的“安全中立可靠”的标签越来越远。

 

青云:

啥时候赚猛钱

 

终于说起业内熟悉的青云了。

 

所有的媒体都不看好,持续唱衰。用数据说话。

 

年1月1日至年3月31日,青云实现营业收入7963.05万元,同比下降9.01%,净亏损7211.20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7.22%,基本每股收益为-1.52元。

 

而年收入看,年青云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24亿,相比年的4.29亿,减少1.11%。这是青云科技首次出现营收缩减的现象。

 

没有好看的数字,媒体很难扭转口碑。

 

青云解释说,将持续聚焦于公司更擅长的传统企业客户的稳定需求,不片面追求收入规模以减少互联网客户自身业务波动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的主动选择;对于云产品业务,不再追求和集成项目相关的收入规模。

 

可聚焦再聚焦,无论技术还是产品的领先,都需要青云要回答的问题。

 

品高云:

小步慢跑,突出优势

 

看财报,与规模相似的企业比,品高云是为数不多,营收数字都是正向的公司。

 

年至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52亿元增长至4.7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680万元增长至5,561万元,增长231.00%,扣非归母净利润从580.99万元增长至4,873.17 万元,增长738.77%,其中年同增29.39%。资产总额从4.23亿增长至19.44亿,增长359.48%。

 

简单评论,品高云不着急变现,不会说太大的故事,成立时间久,主业非纯粹的“公有云”卖资源变现,依靠行业关系和原有的集成业务,走的很稳。这是基本盘面。

 

研发、人才、行业是最核心的优势。能做个云时代的“集成商”,南北向拉通,东西向打通,或者是垂直一体化,这就是成功。

 

上市之后的故事,就变成依靠自主创新、国产化、行业数字化的优势,既要踏实做广优势行业,又要做深能赚钱的行业,这对品高云而言挑战不小。

 

我觉得就是,不要好高骛远,手里有多少金刚钻,就要揽多少瓷器活。想好定位,想好增长速度。别像其他云厂商着急套现,吹了一个又一个泡泡,走的太快,丢失了优势产品或者行业,全部被资本牵引而走。

 

小编说点惊悚的话

 

以我们在上篇文章来分析,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所谓的公有云大厂并不一定立足公有云,也在做乱七八糟或曰“巧立名目”的云:行业云、政务云、企业云、混合云、金融云啥的。本质上,从过去单纯的依靠小B,慢慢地进入了垂直市场的大B。

 

巨头们开始拼的是资源、技术、生态、对行业的理解、服务(运维)等。

 

每一项都需要花费巨大精力去做的。以行业知识为例,需要懂行业的人才,就需要资金支持。而人才有了,必须在解决方案和云平台上落地,而不是空对空地谈什么IaaS平台。技术层面,所有人鼓吹云原生、自主可控、安全的情况下,究竟有何差异性?每一项技术的独特性,都需要从实验室走出来,在生态端跑通,在大规模客户下能够并行。可生态又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核心平台,只能被集成到其他平台之中。没有客户,谈什么大规模的压力。

 

这就是目前小云的困惑。

 

从营收看,基本都在10亿元左右,如青云、品高云;U家在30亿元左右。30亿元~100亿元基本处于真空地带,可见,要发展壮大,必须某一方面的能力必须突出,可没资金又怎么能跳龙门呢?一步步往前拱,脚踏实地,就算每年增速20%,公司怎么能飞跃呢?更何况公有云的大厂增速都在40%,马太效应已经好几年了。

 

这真是两难的境地。

 

不过,我坚信的是,在一个垂直市场,比服务比集成能力比价格,小厂的优势还很多。只要不盲目扩充,别看别人赚钱多,就改弦更张,乱投资乱进入市场;而依据现有资源稳步朝前发展,保持良好的业态和稳定的收入(重要的是利润),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记住,小厂有小的活法,千万别折腾。

 

完了。

  

 免责声明:
  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关于协会|物联蜂群|创客空间|会员单位

© Copyright. . AOIOT.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Map | Terms